新闻动态 > 国外鼻内窥镜外科发展史

国外鼻内窥镜外科发展史

发布日期:2013-04-07

  德国狼牌内窥镜:为确切了解腔隙的内部结构,检查者需借助适当的器械,将照明光线导人腔隙内。在希腊庞培城出土的文物中已见到公元79年的肛门镜、阴道镜及子宫镜等体腔观察用具。使用额镜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狭窄管腔的照明问题,但总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耳鼻咽喉科视诊方法的巨大进步是从19世纪的中叶开始的。1841年法国的Friedrieh Hofmamn首次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对腔隙进行观察。其后,间接喉镜、后鼻镜、前鼻镜、耳镜等相继被开发出来,进而促进了鼻科学和喉科学迅速发展成各自的体系,与耳科学共同形成了近代耳鼻咽喉科学。

  1 714年,Drorus首先描述了鼻镜检查的过程。 1 858年,Czermak首次用喉镜翻转向上经鼻咽部观察鼻腔后部的情况,并创造“鼻镜检查” (rhlll侧笑OPy)一词,因此,最早的鼻镜检查指的是后鼻镜(rhinoseopia posterior)检查。匈牙利的 Markusouszky于1 860年在Hildanu试1560一1634) 所用耳镜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出前鼻镜,并于1 868 年开始临床常规应用,后经多次改进沿用至今。

  1879年,德国的泌尿科医师Nitze(1848- 1906)在医疗器械师Leiter的帮助下,首先使用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胧镜。他在直径smm的光学镜管内插人水冷式电流加热白金丝到达视管前端提供照明,外管构造与现代硬性内窥镜构装基本一致,开创了医学史中使用光学内窥镜之先河。 1901年,Hlrshman对Nitze的膀肤镜进行了改良,首次经牙槽对鼻腔和鼻窦行内窥镜检查,但其研究成果并未引起重视。因为当时,由来自美国纽约的Caldwell和法国巴黎的Luc各自创立的 Caldwell一Luc手术是治疗慢性上领窦炎的经典手术,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病变鼻窦的粘膜被认为是不可逆的而被手术去除。但是,内窥镜装置在鼻科领域的应用并未停滞。1 902年, Reicher用其命名的上领窦镜(a ntroscoPe)经牙槽疾孔观察上领窦。1 903年,Valentin用上领窦镜检查鼻咽部。

  1 925年,美国纽约的鼻科学者Maltz成功地应用经Wofr公司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领窦进行了观察,并创造了鼻窦检查(sinuscopy)一词。他在认识到单纯依赖放射线照片检查的局限性后,提倡推广应用鼻内窥镜,并写到:“严谨的鼻科学者终将受益于电子和光学设备的应用,这仅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而己”。

  1951年,英国物理学家Hopkin用玻璃纤维导光束传递冷光源进行前端照明,同时发明了固体柱状镜系统。这一发明极大地增强了照明的亮度,为现代硬性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德国Storz公司采用Hopkins光学系统,生产出了性能优良的硬性光学内窥镜。德国的Woff公司采用Lumina的光学系统,同样生产出了优质硬性内窥镜。同时,软性内窥镜生产厂商olympus 公司也生产出硬性内窥镜。进人70年代,欧洲旧本等耳鼻咽喉科界纷纷强调使用内窥镜的必要性,适应耳鼻咽喉科各专业用的各种类型的内窥镜也相继研制成功,到1975年,内窥镜在口本的耳鼻咽喉科领域已经普及。

  1954年,Heermann将外科显微镜用于鼻内手术。该项技术得以推广,但手术中所遵循的仍是当时流行的根治性手术的原则。奥地利学者 Messeklinger被认为是首创针对鼻腔外侧壁的系统内窥镜诊断方法的人。他通过30余年对与鼻内窥镜相关的鼻腔外侧壁解剖和鼻腔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著成《鼻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of Nose) 一书。在遭到德、奥多家著名出版社拒绝后,终于在1978年得以出版。但没有多少人体会到该书的划时代意义,当时,这本今天已成为鼻内窥镜解剖和病理生理研究方面的基础参考书的问者寥寥。今天,当我们重新评价Messeklinger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时认识到,他并非单纯地将额窦手术改进为针对额隐窝的手术,将上领窦手术改进为对针对筛漏斗或鼻腔外侧壁的手术,而是从疾病对局部病理生理学的影响的角度,重新认识了疾病发展的过程,从而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鼻内窥镜在鼻腔和鼻窦病变诊断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其中,Btriter (1976)和Draf(1983)的有关鼻内窥镜检查的著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2年,德国的Kad Storz公司为Me段祀klinger 和他的学生Stammberge喂供了包括各种角度的内窥镜和监视、照相设备在内的完整的鼻内窥镜设备。1984年,在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 (D ubrovnic)召开的国际会议上,stammberger代表 M已关祀k五nge价绍了他们在鼻内窥镜手术方面的经验,这引起了包括美国的Kennedy在内的各国学者的兴趣。Kellnedy对该项技术的敏感性促成了日后的巨大成功。他随后二次访问奥地利,深人学习鼻内窥镜技术。返回美国后,Kari Storz公司根据 Kennedy的建议,开始研制新型手术用鼻内窥镜。 Kennedy的另一大贡献是与John Hopkins医学院的神经放射学家Zinreich一起,改进了冠状位CT 扫描技术,以更好地显示鼻腔外侧壁的解剖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鼻内窥镜的应用价值和诊断水平。

  1985年6月,由Stammberger和Zinreieh共同主持,Kennedy在美国的巴尔的摩(Baltimore) 组织了首次鼻内窥镜外科技术讲座,获得成功,使之在美国普及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1986年, Kennedy在文献中提出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funetional endoscoPie sinus surgery,FESS)的概念,并因此成名。几乎与此同时,以山下公一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从鼻咽部内窥镜检查人手,开始了鼻内窥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1993年7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召开了有来自欧、亚洲和北美的20余位各相关学科的代表参加的国际鼻窦疾病研讨会。以期交流在鼻窦疾病的命名、分期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上述三个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这充分体现了国际范围内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研究领域的重视,而这其中,鼻内窥镜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