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从内窥镜鼻窦外科到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

从内窥镜鼻窦外科到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

发布日期:2013-04-11

  Messerklinger的学生Stammberger及其他鼻科学者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德国狼牌内窥镜以美国学者Kennedy为代表,将注意力集中于局部病变对局部生理功能的影响上。为阐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局部慢性炎症对局部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Kennedy创造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F.SS) 的概念。他在谈及自己创造FESS时强调,这一技术的实质是通过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和粘液纤毛清除功能,达到恢复病变鼻窦正常功能的目的。前提条件有两个:①借助CT等检查手段,精确定位病变;②从保护局部功能的角度出发,准确去除病变。他同时指出,“功能性外科”(functional surgery)的适应范围包括:①系统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鼻窦炎;②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异常相关的复发性急性鼻窦炎。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内窥镜鼻窦外(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ES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是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他的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筛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因此,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已往所认为的鼻窦粘膜的病变状态是不可逆的观念,奠定了ESS的理论基础。

  Schaefer(1989)阐述T ESS较Caldwell一Luc 等传统手术的进步在于:①减少了皮肤或粘膜的损伤以及对骨质结构的破坏;②精确地显示鼻腔外侧壁和鼻窦的解剖结构,利于术中及术后的观察和分析;③有助于先天畸形或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他同时指出FESS观念的核心是在对疾病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在保留粘膜和恢复正常的粘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准确地去除病变。

  从ESS到FESS的进步,是对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的进步。这并非单纯的鼻内窥镜外科技术提高,更是对疾病病理生理学过程认识的飞跃。